测量光幕的尺寸与体积检测原理及方法
测量光幕通过光学遮挡与动态参数结合实现非接触式尺寸和体积测量,其核心流程包含光幕生成、遮挡分析、数据计算三大环节,具体原理如下:
一、尺寸测量原理
光幕生成与光束覆盖
发射器生成密集排列的红外或激光光束,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光幕区域,光束间距(分辨率)可定制为0.1-80mm,覆盖范围可达8米。
物体穿过光幕时遮挡部分光束,接收器记录被遮挡光束的位置及数量,通过光束间距与遮挡数量直接计算尺寸。例如:遮挡5条间距10mm的光束,则尺寸为
5×10mm=50mm
信号处理与误差补偿
接收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器通过算法分析遮挡光束的连续性和分布,排除碎片遮挡或环境干扰,提升精度至±1mm。
二、体积测量原理
多光幕组合与三维数据采集
动态场景(如输送带):使用两套光幕分别测量物体的宽度和高度,结合输送带速度与时间差计算长度
(𝐿=𝑣×Δ𝑡),最终体积为 𝑉=𝑊×𝐻×𝐿
静态或非匀速场景:需三套光幕分别覆盖物体的长、宽、高方向,直接采集三维数据并计算体积。
算法建模与形状拟合
对不规则物体(如弯曲木材或异形包裹),系统通过多点遮挡数据拟合三维轮廓,利用积分或分段计算法推导体积,误差可控制在±2.5mm内。
三、动态检测与校准优化
高速场景适应性
光幕支持10m/s的物体移动速度,通过实时信号滤波和冗余校验技术抵抗振动或电磁干扰,确保数据稳定性。
校准与环境补偿
根据安装位置、光幕间距和输送带速度进行初始化校准,消除机械偏移误差。
针对透明或反光物体,通过调整光束频率或增加涂层标记增强检测可靠性。
四、应用场景与数据输出
典型应用
物流分拣:动态测量包裹体积,优化运输成本(精度可达2.5mm)。
工业制造:检测零部件尺寸(如螺丝长度、板材宽度),筛选合格品。
木材加工:计算切割后木料的体积并识别变形。
数据集成与传输
测量结果通过RS-485、以太网等接口实时传输至PLC或仓储管理系统,支持自动化分拣与质量判定。
技术优势与局限
优势:非接触测量、高精度(±1mm)、支持高速动态检测(≤1ms响应)。
局限:多光幕系统安装复杂,透明/反光物体需额外处理。
通过上述技术,测量光幕在工业自动化与物流领域实现了高效、精准的尺寸与体积检测。